中国大陆
编辑
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起,中国大陆便开始执行严格的清零政策。中国卫生专家梁万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自2021年8月开始,中国大陆开始探索施行“动态清零”政策。该政策指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基础上,“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每一起传播链,使每场疫情均以感染者清零、传播链中断为止[5]。2021年11月,多地开始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但因共存政策反而會導致大規模傳染,中国大陸继续严格执行清零政策[92]。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2021年12月表示“动态清零”的政策不会动摇,并表示防疫抗疫工作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134]。在2020年和2021年,由于早期变异病毒的传染性弱,容易发现、追踪和消灭,因此清零政策的执行在当时的中国大陆是较为容易的[135]。
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病毒开始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根据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的说法,当年2月,在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于上海爆发以后,举行了一次有约60名流行病专家参加的在线会议。根据会议共识,倘若上海按照最新公布的官方指导方针包括放宽隔离要求,当地的日常生活可以正常进行,上海市党政系统及卫生系统的大部分官员均支持这一做法。但这一做法遭到习近平的反对,拒绝听取专家意见,继续执行清零政策[136]。同年3月以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發出指示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強調防控方針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137]。3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上繼續要求「動態清零」,盡快遏制新冠疫情擴散蔓延勢頭。[138]
在2022年2月至3月新华社对香港疫情的报道中,马晓伟介绍“动态清零”時稱,“动态”就是不追求绝对零感染[註 2],政策精髓是快速、精准,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是控制疫情的“法宝”[139][140]。同年4月,馬曉偉在《學習時報》撰文,強調習近平在抗疫工作的每個關鍵時刻都給予重要指導,要鞏固防控成果,用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召開[141][142]。
2022年4月17日晚,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新浪微博发文,针对动态清零及相关误解发表看法。他说,有些人对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没有信心,甚至有人把“动态清零”与“零感染”混淆,认为现阶段针对新的疫情形势,“清零”不可能实现。吴尊友介绍称,“清零”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就是把疫情消灭的过程”,此处指的消灭是仅指某地某时刻发生的某一起疫情,并不是指广义的全国范围的总疫情。而“动态”就是疫情发生与清零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就是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疫情,不让疫情在当地“生根”,不等于零感染、封控、全员核酸检测或影响经济[143]。
2022年3月底至4月,多個媒體用「社會面清零」形容吉林省(長春市)及上海市的爆發式疫情[144][145]。4月下旬,國家衛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对媒体表示,“动态清零”方针等举措相当于为全民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购买一份保险,牺牲少数人的消费换取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且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有力保障民生和脆弱人群。梁万年还表示,选择“躺平”后造成的恶性循环将是一场灾难,严重冲击社会[146][147][148]。
2022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主持会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會議上指出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149]习近平为此不点名批評了質疑中央政策,或是執行政策不力的官员,警告如果不這樣做,經濟災害後果將隨之而來[150]。
5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不認為中國大陸推行的清零政策可以「持久進行」,世卫组织認為「当我们对这种病毒有更好的了解及有很好的抗疫工具可使用时,过渡到另一个策略便非常重要」,并且已经與當地專家讨论過有關問題[151]。世卫紧急事务主任邁克·瑞安隨後稱,防疫目標是在控制与其对社会的影响之间平衡,除了要考虑对经济的影响,也要考虑该政策对人权的影响[152]。聯合國新聞中心在新浪微博官方賬號刊登標題為“世卫组织正与中国专家探讨清零政策”的貼文在5月11日上午發表1小時後遭到刪除,新浪微博指聯合國的該篇貼文「違法」[15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趙立堅回应時強調中國是全世界防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154],警告“不要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155]。
5月17日,譚德塞重申清零政策「無法持續」,也補充說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再次表態,新冠大流行無法用單純的抑制策略擺脫,認為北京沒有充分利用別的方針,例如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疫苗等[156]。
5月18日,由於包括上海封鎖在內的衛生限制措施對外國企業造成壓力,法新社引述外交方面消息說,習近平對此許諾「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意願不會改變」。據一次貿易峰會上通過視頻播放的講話中,習近平稱「中國的大門將永遠向世界敞開」,「中國將繼續保持有利的商業環境,並與國際需求相稱」,並呼籲在應對新冠疫情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157]外界分析認為,在5月16日公佈的經濟成績比預期嚴峻之後,習近平的權威似乎已被是否堅持清零以及其成效所綁定,並將動搖他本人的連任以及其派系的接班晉升之路[158]。同日,譚德塞重申习近平的清零策略「不可持续」,負責人邁克爾·瑞安也再次表態,稱中國大陸雖面臨防疫困難,但對新冠死亡人數保持在非常低表示讚許,同時希望資源也能投入在別種策略上[159]。採取清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疫情一度快速惡化,譚德塞稱世衛已要求與之分享數據,也曾提出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厄立特里亞提供疫苗、藥品、檢測和技術支持,但對方至今尚未回應。世衛稱防疫合作前提是需要他們去接受援助[160]。
由于奥密克戎对清零任务带来巨大挑战,中国大陆各地为此开展高密度的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也使得部分检测机构在当年取得大量利润。多地也要求进入公共场所的民众必须出示一定时效内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对未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员以“拒不执行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处以行政处罚[161]。5月下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正在積極開展「步行核酸採樣圈」的工作,上海已經佈局便民採樣點和流動採樣點9900個,杭州全市每日開放採樣點位保持在1萬個以上。不过引来外界质疑其成本是否过高[162],另外永久性方艙醫院也已经部署[163]。
6月28日,習近平到最初爆發疫情的武漢市考察時重申實施動態清零,強調如果搞「集體免疫」、「躺平」之類的防控政策,後果不堪設想,寧可暫時影響一點經濟發展,也不能讓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傷害。[164]
持續性
编辑
2022年5月,在西安與上海等地疫情防控的爭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實施清零政策[137],媒体宣称该主张相较与病毒共存更能保障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同时还能保住经济增长率,认为雖有質疑但此举背後是科学的支持,經得起歷史檢驗[165][166][167]。譚德賽2022年5月10日表示清零策略不可持续,世卫组织已经与當地专家进行讨论,呼籲在防疫與人權取得平衡[168]。同月,一份復旦大學等機構針對同一時間上海疫情若出現外擴的研究[169]显示,中国大陸若放棄清零且不採取加強疫苗接種和治療支持等適當的保障措施,會導致約150萬人死亡,也強調若採取保障措施則可以大大减少死亡人数。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高本恩表示,过渡必须是渐进的,他想不出现在还有什么可以等待的,完整接種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出现已經提供了摆脱“清零”的机会[170]。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小组曾表示,坚持动态清零主因是“窮困地區尚多”,医疗资源貧富不均,将会面臨严重挤兑风险[171]。
《人民日報》在2022年5月23日刊文,表示計算經濟賬、成本賬、生命賬、國情賬等方面,得出動態清零總方針可持續的結論。[172]經濟日報以上海舉例,稱雖然需要經歷短時間的封控,唯稱採動態清零,有效平衡了抗疫、經濟發展、生活生產,不過要求盡快復工[173]。其後上海返工期間發生重大損失意外,被質疑是封城太久的次生災害[174]。此外,越來越難應付的新毒株出現,更嚴厲的政策经济成本上也變高昂,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2年5月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坦言,針對奧密克戎的清零,使經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原始疫情衝擊時還大[175]。習近平當局堅認與病毒共存是「躺平」心態,在6月仍表態清零為長遠計劃,用於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两者必定兼顾,以「大仁政」稱呼[176]。分析師普遍認為清零傷害經濟,呼籲調整[177][178]。外界則認為,因為習近平強推清零政策造成沉沒成本已經太高[179],故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須堅持清零是保住他順利打破限制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80][181],实际上是执行政治任务,将防疫政策与措施政治化,将政治工作凌驾于科学之上。一些观点认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毒性减弱,病程相当于流感的情况下,“动态清零”政策已经与科学防疫背道而驰[182][183]。有人認為二十大後會結束動態清零。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指出,習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至少到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完成領導班子交接後才有轉變的可能[184]。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署名仲音的评论员文章,强调“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美國之音認為這標志著中共20大结束后中国的防疫政策可能适度放松的幻想彻底破灭。[185]而在同年9月中旬,习近平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亦是疫情以来习首次出国访问。BBC的报道称,习近平的此次访问“可能”被视为中国将放宽清零措施的信号[186]。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37]。同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繼續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187]。不過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软化清零政策。[188]之後人民日報一度不再提"动态清零"而只着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189]不過11月20日當局又喊話「清零不走樣」,當天石家莊下令多個區重啟封控和全員核酸檢測。[190]邓聿文认为,新措施的出台,是因为维稳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声誉成本随着“清零”措施的持续而不断增加,已经到达了某个临界点,同时新措施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大陆转向逐步放开的信号。[191]
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提到2023年繼續優化防控措施,但未再提及「動態清零」[192]。
爭議性
编辑
主条目:对习近平的公共政策争议、中国大陆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相关抗议和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大陆疫情相关争议 § 认为中央政府疫情应对过激
这些段落的内容摘自:白紙運動[编辑]
白紙運動,又稱白紙革命(英語:A4 Revolution / White Paper Revolution)[193][194][195],或称中国封控抗议[196]、白紙抗議[197]、白纸行动[198][199]、反“清零”[200][201][202][203]、举白纸示威[204],是指2022年11月末至12月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由悼念新疆乌鲁木齐火灾而引發的全國大規模反對清零政策示威潮,得名於國內民眾迫於言論受限而舉起白紙的象徵行爲。運動始於11月26日的南京傳媒學院白纸行动,隨後蔓延至全國[205][206]。
此次示威潮起源或可溯至10月13日彭立发於北京四通橋上為抗議當局清零政策嚴苛而作的個人抗爭。11月中旬,優化防控措施20條發布後,疫情反覆,20條措施形同虛設,以至於「層層加碼」的做法引起民怨[207]。隨後11月14日夜晚,廣州爆發反封控示威[208][209][210],河南亦同時爆發鄭州富士康抗議[211][212]。
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一住宅樓發生火災,造成10人罹難,9人受傷。次日晚,烏魯木齊爆發大規模抗議。26日起,白紙運動全面爆發,示威潮至少遍佈中國21省與海外多地[213],多個大型城市均出現群体性聚集事件,以南京、上海为始,隨後北京、广州、福州、廈門、沈阳、哈尔滨、长春、重慶、成都、蘭州、杭州、西安、武漢、鄭州、大理、长沙、濟南、太原、烏魯木齊、拉薩、佛山、珠海等地的市民和至少近百所高等院校學生[214][215][216]先後响应运动[217]。
面對示威持續多日,当局加派警力並低調調整政策[218]。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強調需要繼續完善防疫措施[219],並表示防疫面臨「新形势和新任务」[220]。据《华尔街日报》及《南华早报》报道,12月1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會晤欧盟领导人夏尔·米歇尔时回应该运动称:“抗議群體主要由學生組成,他們對官方自疫情爆發3年來實施的嚴格清零政策感到沮喪”[221]。
全國範圍內的抗议少見地再次出現在中國大陸,也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222][223][224][225][226],被视作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中國大陸爆發最大規模的反政府集會示威運動[227][228][229]。本次運動抗议者除反对動態清零政策,还呼吁解決中国社会其他不合理的現象,其訴求亦得到官方折衷的回应[230]。有分析认为白纸运动的示威浪潮对刚展开第三任期的习近平民望造成了损害[231]。
本次運動最終促使中国政府让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2022年12月7日發布「新十条」,动态清零政策实际上终止实施[232]。2023年1月8日起,中国对2019冠状病毒病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對於政策方面,当局及大陆媒体表示“动态清零”政策整体正确,而基层政府、社区、防疫基层人员在落实中出现了“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导致“动态清零”政策在后期乏力。民间对这一观点亦有怀疑与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当局推诿责任的体现[233][234]。[比重不合理 – 讨论]
2022年12月31日,习近平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贺词中提到,中国在抵御新冠疫情方面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習近平還承認三年来的疫情防控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235]这也是习近平在12月初中国当局放弃“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以来,首次公开谈及中国未來的防疫工作新方向。[236]
但随着中国当局放棄動態清零、放松管控后出现COVID-19感染潮,引起了网络上一些清零支持者们的不满。但不少清零派没有把矛头指向中国政府,而是将责任归咎于此前反对封控的抗议者和响应当局放开政策的中国媒体,並有人攻擊南京傳媒學院白纸行动。清零派給支持與病毒共存的人(放开派、躺平派)起绰号叫「躺匪」[237];也有人抱怨政策突然转向操之过急,认为应分阶段循序渐进退出清零政策[238]。一些支持放開的人士開始遭到網民批評,如從之前支持政府动态清零政策转为敦促全国支持放宽限制的胡錫進与曾表示疫情只会再持续几个月的张文宏,這兩人都在网上遭到严厉指责煽動放開。[239]不过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瑞安并不认为是结束清零政策导致了感染者激增,称早在中国决定放弃严格的清零政策前就已经出现爆炸式增长[240][241];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亦持此看法。[238]
澳門
编辑
主条目:2019冠狀病毒病澳門疫情
澳門一直跟隨中國大陸嚴格的清零政策,在2022年中爆發聚集性疫情,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表示,「動態清零」(葡萄牙語:Meta Dinâmica de Infecção Zero[242])一定是澳門特區政府抗疫的目標,從來都沒有改變。而何時才能達成清零的目標取決於全民核檢以及市民配合程度[243]。
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澳門若選擇「躺平」處理疫情而非堅持「動態清零」,之後與中國大陸的通關或要面臨隔離,對澳門的影響會更加大[244]。2022年7月9日,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於防疫記者會上宣佈行政長官賀一誠的批示,澳門由7月11日至7月18日進入「相對靜止管理」(葡萄牙語:Estado Relativamente Estático),全澳將會暫停所有從事工商業公司和場所的運作,包括娛樂場所,但維持社會必要運作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公司或場所不會受到影響[245]。
澳門長時間保持「清零」,獲中央政府批准2022年11月起恢復大陸遊客來澳旅遊。澳門仍維持與香港、台灣及海外實施入境澳門七天隔離及三天醫學監察,即「7+3」模式。[246]自2022年11月12日起,澳门紧跟中国内地标准的调整,由香港、台灣及海外入境澳门人士的医学观察期改为“5+3”(即5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及3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247]12月6日開始,內地5天內有高風險區旅居史的乘客無法前往澳門,高風險所屬街道(新低風險區)乘客入境後則需要做多次核酸。
2022年12月7日,中國大陸公布新十条并開始放寬防疫措施,澳門并未跟进。由外地來往澳門除繼續要求核酸檢測外,更新增到澳前要有抗原檢測要求,繼續實施落地檢,且進一步增加抵澳後核酸檢測次數要求;而在當地亦維持進出場所要求出示澳門健康碼、掃場所碼等。澳門因而一度成為全球唯一一個還在堅持動態清零的地區[248]。不过自12月9日开始,澳门取消入境人士的落地核酸检测、入境后的核酸检测和快速抗原检测措施[249],并允许轻症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不再进行区域性封控。[250]12月17日起,澳門再次调整入境政策,由香港、台灣及外國入境澳門人士,由5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及3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改為5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及3天離境限制,入境後直至入境翌日起計第9天凌晨零時前,不能經澳門前往內地。[251]12月23日起,澳门调整由香港、台湾和外国入境澳门人士的防疫措施,包括取消落地核酸检测、澳门健康码“红码”及入境翌日起计第三天接受核酸检测的要求。新安排下入境澳门者的澳门健康码将列为“黄码”,有关人士须接受自我健康管理,并按要求进行快速抗原检测,将结果上载至澳门健康码。[252]2023年1月8日起,澳门调整入境和过境澳门的防疫措施,由内地和港台入境澳门的人士无须出示任何检测证明。由内地以外地区入境澳门的人士,在入境翌日起计第7天内离境前往中国内地时,须出示48小时内采样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珠澳口岸为采样日后48小时,其他口岸以目的地口岸的要求为准)[253]。
香港
编辑
主条目: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
香港在疫情初期跟隨中國大陸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以爭取與中國大陸免隔離通關。[254]兩地對確診的定義有明顯的分別,香港對確診的標準範圍遠比中國大陸廣闊,[255]香港核酸檢測陽性即使沒有病徵也算作確診,[256]並且任何死因的死者於死前的28日內病毒檢測陽性均列入確診死亡個案,[257]至於中國大陸即使核酸檢測陽性但沒有病徵便不計入確診數字,[258]計算確診的方式不同致使香港確診及死亡個案長期相對偏高,[256]並更難實現通關。當時凡市面有確診個案,確診者無論是輕症或重症都被送去醫院或隔離設施隔離及治療;凡有確診者身處過某社區或大廈,身處該社區或大廈的人士須進行強制檢測,以篩出確診者。此舉一度令香港能長時間做到零感染,[259]但隨著2022年初極高傳染力的變異株Omicron來襲,檢疫酒店群組爆發,確診人數急劇增加,[260]港府的廣闊確診標準及嚴格的確診及密切接觸者隔離措施,引致醫療系統超出負荷,導致死亡人數急速上升,[261]部分立法會議員更藉機催促港府領導層實施全民檢測及封城,造成社會恐慌。[262]
香港於疫情大流行期間已經有數百萬人被感染而完成免疫屏障[263][264][265],故在社會及經濟壓力下調整政策[266][267],在同年8月至9月再度反彈時,沒有再次收緊防疫措施,9月底對海外與台灣完全開放,但政府強調仍會控制疫情規模在安全範圍內[268]。
2022年9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承認香港難以做到清零,未來可能要與病毒共存,同時政府亦暫停舉行每日疫情記者會。[269] 2022年9月尾起,政府改為實行從海外及台灣入境香港無須酒店隔離,只保留三天的醫學監測,即「0+3」入境措拖,亦陸續放寬防疫措施,逐漸拉開與中國大陸清零政策的距離。[270]政府專家顧問亦認為香港已充分具備撤銷大部分防疫措施的條件,[271]到11月公共燒烤場及露營營地在關閉兩年半後重開。[272]2022年12月中国大陆放弃清零之后,香港更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包括取消黄码、实行事实上的“0+0”入境政策(核酸阴性的境外人士抵港后即直接赋蓝码,可自由出入公共场所)等。[273]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放宽防疫措施,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争取最早在2023年1月8日落实首阶段通关。通关初期,往来人数会有配额限制,往来旅客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提交核酸阴性证明才可过关[274]。2月6日起,經粵港陸路口岸出入境預約通關安排取消,从香港入境内地人員如7天內無外國或其他境外地區旅居史,無需憑行前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入境。[275][276]
台灣
编辑
主条目:2019冠狀病毒病台灣疫情
疫情爆開初期,台灣推行嚴格的隔離與清零政策,2021年傳染力增強的新冠病毒變異株Alpha及Delta來襲導致台灣本土疫情爆發時,亦用三級防疫的軟封控方式,成功擋下兩波攻擊,一度被稱為「清零模範生」。[277]自從極高傳染力的變異株Omicron再度來襲,台灣確診病例激增,當局認為清零已無可能,改採「與病毒共存」政策,允許輕症和無癥狀感染人居家隔離,無需住院。政府也減少了入境旅客和被定為密接人群的隔離天數。[278]自2022年10月起,入境台灣無須再隔離,改為七天自主防疫,即「0+7」模式。[279]疫情指揮中心在11月28日宣布,2022年12月1日撤銷戶外口罩令,戶外不用戴口罩,戶內則按情況不用戴口罩。[280]2023年2月7日起,台灣取消對中國大陸直航入境台湾航班及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等旅客,於機場/港口進行唾液PCR檢驗之措施。此外,自中國大陸啟程經港澳轉機入境臺灣的旅客,須持有啟程地搭機前48小時內PCR檢驗報告或24小時內抗原快篩檢驗報告之規定,亦於同日起取消。[281]
朝鮮
编辑
主条目:2019冠狀病毒病朝鮮疫情
2022年5月12日,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八次政治局會議召開,當局報告首例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病例[282][283],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決定就Omicron變異株輸入境內事態實施國家檢疫項目作為最大的緊急檢疫制度[284],並在翌日宣布啟動「全居民密集篩查」,表示將積極採取應急措施全部查找、徹底隔離並治療發熱患者和可疑症狀人員[285],5月14日,金正恩表示一場「巨大災難」正在爆發,但即使如此他們稱堅持以清零政策面對,拒絕世衛援助,外界對其拒絕的原因眾說紛紜,推測是因為須公開數據[286]。朝鮮發佈奧密克戎毒性低的宣傳引發爭議[287],加上光是有症狀者已達兩百萬之數,卻缺乏檢測工具、只使用傳統藥物抗新冠等做法,令外界質疑其清零口號[288][289]。朝鮮于5月中旬称疫情已经趋缓,暗示可能放寬封鎖和隔離措施。他们已经确定婉拒了外界援助,并质疑欧美疫苗的效果,将会用国产药物以及进口抗疫物资来击败疫情[290][291]。8月11日,金正恩宣布朝鮮徹底消滅新冠病毒,取得防疫戰的勝利[292],當天起「最緊急防疫體系」降級為「正常防疫體系」。朝鮮勞動黨副部長金與正表示,疫情期間金正恩一度高燒病重。她將朝鮮疫情歸咎韓國的傳單散播病毒,聲言會報復反制。朝中社表示三個月的疫情有470多萬發燒患者治愈,致命率為0.0016%[293]。2022年9月8日,金正恩在朝鲜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七次會議上發表施政演説,稱衛生部門迫切需要提高防疫水平和能力,促進防疫能力建設,切實實行疫苗接種,提倡戴口罩[294]。
2023年1月25日,总部位于首尔的朝鲜新闻援引一份朝鲜政府通知报道说,由于一种未指明的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增加,朝鲜首都平壤当局已下令封锁五天。俄罗斯驻朝鲜大使馆也证实了朝鲜在此期间采取了封城措施对抗疫情,并在1月30日解封。[295][296]
2023年8月27日,朝鲜政府允许因疫情被迫滞留海外的朝鲜公民回国,但在入境后需要接受为期一周的隔离。[297]
其他地區
编辑
澳洲、新西蘭、越南和新加坡等地在疫情發生初期採取清零政策,包括實施大範圍封控、全市停工停課、封城等措施[298],試圖完全阻止病毒傳播。隨著變種病毒株Delta及Omicron的出現、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及對病毒有更深入了解,大部分地區在2021年底揚棄清零政策[299],取消境內強制檢測及隔離措施[300],出入境旅客符合接種疫苗的條件便無需接受檢疫隔離[301],有的甚至完全废除所有防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