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学习时间又到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生僻字汆、氽。这两个字长得非常像,跟双胞胎似的,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看成一个字。细心的小伙伴发现了两个字的区别吗?汆是入+水,而氽是人+水。下边我们放大来看一下:
那这两字形如此相似的字该怎么读,又有什么含义呢?
一、汆与氽的读音
汆的正确读音为:cuān,与撺掇的撺同音。
氽的正确读音为:tǔn,《字汇》里对"氽"字的注音为“土懇切”。同音字还真没找着,如果有找着的小伙伴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二、汆的字形与含义
汆字形由"入"和"水"组成,一看就是典型的会意字,形象地描绘了人或物体落入河水中的情景。
在古文中,"汆"字的本义是动词,描述人或物落入河水或在水中漂浮的动作。例如,在明代无名氏的《白兔记》中,就有"浅水滩头,汆下一个坐婆来"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汆"字的含义也发生了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作烹饪术语,指的是将生鲜食材放入沸水或沸油中快速过一遍的烹饪方法。例如,"汆汤"、"汆丸子"、"汆羊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菜肴。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提到,"猪肉皮略泡,入沸油汆之",这不仅说明了"汆"字的烹饪用法,也反映了古人烹饪技术其实颇有研究。
三、氽的字形与含义:
氽这个字,其实是由"㲻"这个字演变来的。甲骨文里的"㲻"字,就像画了一个在河里仰泳的人,头朝上,身体浮在水面上。篆书的㲻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了。
到了隶书,楷书的时候,"人"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单人旁",而"水"的部分也写成了我们熟悉的水,从而形成㲻字。
因为"㲻"和"溺"发音相近,古时候人们有时会用"㲻"来代替"溺",表示人沉到水里去。但为了避免混淆,后来人们就创造了一个新的字"氽",上边是"人",下边是"水",专门用来描述人浮在水面上的样子。
因而氽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指人仰面朝天,浮在水面上游泳的动作。在清代陶方琦的《字林考逸补本》中,就有"氽,人在水上为氽"的记载,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这个字就是用来形容人浮在水面上的样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氽的含义有所扩展,延伸到指物体漂浮在水面,比如木头等浮在水面上的样子。
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方言,指油炸,比如油氽花生米,油氽团子等,都是指用油炸这种烹饪方式将食物炸熟。
四、汆和氽在烹饪上的区别
汆和氽都可以用来描述烹饪方法,不过汆和水相关,适用于肉类、海鲜、蔬菜等,能够快速锁住食材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如上文所说的汆丸子汤、汆鱼片等。
而氽则和油相关,适用于需要外酥里嫩或增加风味的食材,如上文提到的油氽花生米、团子、豆腐等。
汆和氽学习笔记到此。如果有用,请给个赞赞,如有理解不当的地方,请在留言区告诉我哦。